行业动态

“机器人+”应用行动加速落地

发布日期:2023-09-13 浏览次数:46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更多生产、生活场景”正被视为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应用的终极赛道。提早布局机器人产业发展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倾注最前沿科技力量持续攻关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无疑是属于布局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持续壮大的科技力量和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与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日益完善的政策扶持,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态势。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密集发声,释放出加大力度发展未来产业的信号。其中,围绕“机器人+”的具体行动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速落地。


大踏步向前的同时,用科学、有力、高效的政策促进产业落地,不仅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自信表现,对汇聚各路资本加速注入机器人产业领域同样也大有裨益。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提出,为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决定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


《方案》明确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提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其中,在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社会民生领域,包括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


在完善政策支持方面,《方案》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将机器人应用推广作为科技创新、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


此外,按照多部门的联合计划和安排,今后,科技部将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联合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创新成果转化,引导机器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适时开展机器人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及时促进受影响的劳动者转岗就业。鼓励央企、国企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建立容错机制,支持企业首购首用。


面对这片商业蓝海,市场主体早已按捺不住加速进场的冲动,由此亦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主体层面的规模上涨。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56.29万家,2023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7.07万家,同比增长35.3%。


在政策铺垫和市场热度持续升温之际,经过数月的准备,地方政府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发力。


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到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6月15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


6月28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在政策红利下,各地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势必将缩短行业犹豫时间,进一步推动行业更快走向成熟。


面对初见雏形的“未来已来”,一众科技企业已经大胆迈开了步子。与此同时,扶持政策的日渐完善对机器人产业的提早谋局和对未来产业的高瞻远瞩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要知道,伴随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在经历着极大改变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势必将为经济社会注入极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当然,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而言,技术创新和趋于成熟必不可少。毕竟,对于机器人而言,物理世界中一切容易的动作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跳跃、下蹲、起身、行走等。看似“简单”的表象,对于机器人而言,“内核”却是极为复杂的机械控制系统和高精度分析实时数据更新的表现。


显然,回归科技创新本身,政策、资金、科技水平的同步前行才是保障机器人产业走得长远的最优解。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在高需求下必将催生更多的智慧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